在信息社會中,人們對于現代建筑的概念也在發生變化,傳統建筑提供的服務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和工作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智能大廈(IntelligentBuilding,以下簡單稱IB)的出現,使得一幢幢樓就變成一個小社會,其內部有眾多的小公司,各種商業的生活行為要求數以兆計的信息和控制指令進出整座大廈。IB把建筑物的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等基本要素以及它們之間內在聯系進行優化組合,從而提供一個投資合理、高效、舒適、便利的環境.由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信息化,“智能大廈”這一術語逐漸在建筑業流行起來,在國內的樓宇建設中正流行一股“智能化”的熱潮。許多房地產商在廣告宣傳時,將其大名必冠以“智能化”或“5A甲級智能大廈”。但大廈的“智能化”并不僅僅是建設一個簡單的綜合布線系統,更不是時髦的頭銜能隨便加在自己頭上。我們必須對智能大廈有一個全面、綜合、深入的認識,這對于設計者、使用者乃至發展商都是非常重要的。
智能大廈的沿革。IB的發展史,是一個從監控到管理的發展過程,也是樓宇設備監控的演變史。早期的超高層大樓一般設備非常多,諸如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變配電系統、保安系統、消防系統、停車場系統等各種專業系統同時共存。操作和控制這些系統,僅靠中央臨近室很難實現。80年代,微電腦技術的崛起再加上信號傳統技術的進步,基本上實現了所有設備都可以顯示于大樓內的中央監控室,并且較容易地進行操作和管理,從而提高了效率.1984年,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將一幢舊金融大廈進行了改造,建成了稱之為(CityPlace)的大廈,從此誕生了世界公認的一座智能大廈。它是時代發展和國際競爭的產物;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各高科技公司,紛紛建成或改建具有高科技裝備的高科技大樓(HI-Tech.Building),如美國國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樓等;同時,高科技公司為了增強自身的九應變能力,也對辦公或研究環境進行了創新和改進。日本一次引進智能大樓的概念在1984年的夏天,近十年來建成了野村證券大廈、安田大廈、KDD通信大廈、NEC總公司大樓、ARK森大樓、本田青山大樓。日本是對IB進行全面的綜合研究并提出有關理論和進行實踐的最具代表性的國家之一。1995年底日本還成立了國家智能建筑專業委員會。據有關估測,美國的智能大廈將超萬幢,日本和泰國新建大廈中的60%為智能大廈。美國也宣稱1995年以后要大幅度增加智能大廈的比例。中國的一座智能大廈被認為是北京的發展大廈。此后,相繼建成了一批準智能大廈如深圳的地王大廈、北京西客站等,上海證券大廈其智能建筑的全部弱電工程由美國一家工程公司承包。
總之,進入90年代以后,智能大廈蓬勃發展,步美、日之后塵,法國、瑞典,英國等歐洲國家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智能大廈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
智能大廈的內涵與體系結構。(1)位于華盛頓特區的“智能大廈研究機構”對IB的定義:“智能大廈是人們通過對建筑物的四個基本要素—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及其內在關聯的化分析,提供一個投資合理、效率又高的舒適、溫馨、便利的環境。”(2)美國智能建學會(AIBI,AmericanIntelligentBuildingInstitute)定義“智能建筑”是將結構、系統、服務、運營及其相互聯系全面綜合,并達到組合,所獲得的高效率、高功能與舒適性的大樓。(3)日本的建筑學界強調IB就是高功能大樓,是方便有效地利用現代信息與通信設備,并利用樓宇自動化技術,具有高度綜合管理功能的大樓。(4)新加坡規定IB必須有三個條件:一是具有保安、消防與環境控制等先進的自動控制系統,以及自動調節大廈的溫度、濕度、燈光等參數的各種設施,以創造舒適安全的環境;二是具有良好的通信網絡設施,使數據在大廈內進行流通;三是提供足夠的對外通信設施與能力。(5)我們的認識:IB是以建筑為平臺,利用系統集成方法,將智能型計算機、通信及信息技術與建筑藝術有機結合,通過對設備的自動監控,對信息資源的管理和對使用者的信息服務及其與建筑的優化組合,所獲得的投資合理,適合信息社會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適、便利和靈活更具人情化的建筑物。
電話:029-88470272
傳真:029-81135692
網址:www.fsbzl.com
地址:西安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型工業園信息大道壹號陽光天地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