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能建筑的基礎
信息技術使人們的生產、生活等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表現在:(1)電子商業的出現,包括網上信息服務、電子購物、電子銀行和金融服務、網上攻讀學位;(2)管理工作的變化;(3)制造業和經濟活動全球化。有了Internet,一個新設備可以在美國設計,中國印刷,俄羅斯制造。
作為人居住和活動場所的建筑物要適應信息化帶來的變化,智能建筑的產生和發展是必然趨勢。智能建筑是通過配置建筑物內的各個子系統,以綜合布線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橋梁,全面實現對通信系統、建筑物內各種設備(空調、共熱、給排水、變配電、照明、電梯、消防、公共安全等)的綜合管理。所有這些,從技術上也為智能建筑的產業起到技術上的支撐作用。
2.智能建筑的社會背景
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產業結構的深刻變化。據日本對各職業的分類,就業人口從事第三產業的職業人數,1955年時,為100萬人,占就業總勞動人數的26%;1985年時,為2800萬人,占就業總勞動人數的47%。這表明一個從工業社會中脫胎而出的、新型的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資源成為社會生產的一種主要資源,成為人類生存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信息產業的產值成為國民生產總值的主要部分,因而它是一個國家產業,甚至是全球性產業,帶有明顯的獨立和交融特性。
1957年,在美國從事技術、管理、職員等辦公室工作的白領人員首次超過藍領人員。1974年到1984年,美國辦公室工作效率增加4%,而同期工業增加100%,農業增加200%.同時辦公費用卻以15%速度遞增。另一方面,白領階層的增加,人們對辦公環境的好壞也愈加重視。依賴于大量享有高薪的辦公人員提供服務而運行的經濟,無法承受辦公費用高漲而功率低的狀態.這一矛盾必然要由適用于信息化社會的手段來處理。智能建筑的產生為解決這一問題展開了廣闊前景,尤其是其通信及辦公自動化系統,大大提高了辦公效率。
80年代以后,由于高技術的沖擊,給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帶來了活力,同時也面臨著基礎設施落后和獎金匱乏等問題,這就出現了一些原來由政府投資的交通、通信等項目,向民間和國外開放,出現了“建筑—經營—轉讓”即所謂BOT方式。1984年美日通信和電信業開始改革并全面開放、大幅度自由化。尤其是90年代冷戰結束,大批高技術軍工企業實現“軍轉民”,使得信息技術市場上出現如火如荼的競爭格局。所有這些都為信息社會的完善和智能建筑的出現創造了社會條件。
電話:029-88470272
傳真:029-81135692
網址:www.fsbzl.com
地址:西安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型工業園信息大道壹號陽光天地48號